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正式施行:对肽类原料与质量管理的三大影响

10月1日起,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(以下简称《药典》)正式实施。新版《药典》不仅在药品质量标准、检验方法和安全控制要求上进行了系统升级,也对包括肽类、生物活性物质等原料提出了更严格、更科学的管理标准。
2025.10.20

行业新闻动态

对于涉及肽类药物、功能性原料及特膳食品开发的企业而言,这次修订既是挑战,也是提升质量体系的机遇。本文将从三个角度解析新版《药典》对肽类原料和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影响。

 


一、检测标准全面升级:纯度与杂质控制更精细化

新版《药典》延续了“与国际标准接轨”的导向,新增或修订了多项通用检测方法。在肽类及生物制品领域,尤以纯度、残留杂质及稳定性的检测要求最为关键。

  • 纯度检测:强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和质谱联用(LC-MS)等方法,对多肽片段的组成和比例进行定量检测,要求达到国际药典标准的一致性。

  • 杂质控制:明确了肽类原料中的氨基酸衍生物、溶剂残留及微生物限度的检测范围,新增“单一杂质限值”指标。

  • 稳定性验证:新版《药典》首次在说明性条文中提出,多肽类原料应进行温度-湿度双因素加速试验,以验证长期储存条件下的质量稳定性。

这意味着肽类产品从原料入厂、提纯、冻干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,都将面临更高标准的检测要求。企业需要同步更新实验室方法验证(Method Validation)及质控标准文件。


二、标准方法对齐国际体系:质量体系与研发数据需“同源”

此次修订中,《药典》多处明确参考了**ICH(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)**及 USP(美国药典)的标准。例如,在通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“方法学可追溯性”的说明,要求实验室检验数据与国际指南标准保持一致性。

对企业而言,这带来三项直接影响:

  1. 研发环节需溯源肽类原料的提取与纯化工艺需形成完整的工艺谱系(Process Lineage),数据可追溯。

  2. 质量体系需更新:ISO 9001、GMP 及 HACCP 体系文件要与新版《药典》检测要求同步修订。

  3. 供应商管理需强化:新增的“第三方检测机构备案制”意味着,企业应建立供应商与检测服务方的双重审核机制,确保原料检测结果具备法定效力。

这也是新版《药典》首次在制度层面对“数据一致性”(Data Integrity)提出硬性要求。未来的注册与备案审评中,数据完整性将成为审核重点。


三、企业应对策略:从“达标”到“先行”

随着新版《药典》的全面落地,肽类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监管强度将持续提高。企业应尽快完成以下三方面工作,以降低合规风险并抢占质量先机:

(1)建立《药典》对照表

对照新版《药典》通用检测方法及相关条目,逐项梳理企业内部检测方法、标准品和检验记录,形成“差距清单”。

(2)优化原料档案与供应商管理

要求每一家原料供应商出具新版标准下的质检报告与方法验证文件,重点关注“批次一致性”和“检测方法来源”。

(3)强化内部培训与法务备案

组织质量、注册、研发及市场部门进行联合培训,确保对新版《药典》核心要求有统一认知。所有宣传、资料、检测结果等对外发布内容,须经法务备案并注明数据来源,防止因“宣传用语不当”触发合规风险。


结语

新版《药典》的实施,不仅标志着我国药品与功能原料标准体系迈向更高质量阶段,也对整个肽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对于肽类研究与生产企业而言,主动适配新版标准、强化数据溯源与质量验证体系,将成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路径。

监管趋严,但也让真正注重科研与品质的企业脱颖而出。

返回列表

最新动态

企业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动态
查看更多